我们经历了公司多次重大的生产转移计划,从宜兰移转到山东,当时的山东厂外基础建设不完善,通讯以及金融交易都在初始阶段,我们在当地除了厂区的设备建设外,也花了非常多心力建立基础建设,让厂区员工能够受到照顾外也积极地与当地的文化碰撞与融合,是个非常艰困的过程,不过前期投入所建立的基础让山东厂快速进步都是可以看到的成果,同时也给之后在天津厂的建立提供很好的榜样。
在山东、天津厂建立的早期,信息不像现代有网络、手机这么方便的方式取得。无论是技术的知识或是帮助员工学习的教材都是靠书籍,在这种情况下,所以我们在来往两地时,经常当「飞行挑夫」去克服当时信息取得不易的情况。
当时公司创立时,台湾的投资环境是很艰苦的,而且老板白手起家,规模不大资源也不多,在初期没有投资资金和借款的状态下,台半就因地利方便选择老板的故乡宜兰设厂。
无论经历怎么样的改变,最重要都是回归在「人」身上,老板坚持以小窥大,关于员工以及客户,再小的事情都要兼顾到,例如照顾员工生活让员工能安心的在台半工作。面对客户,不论产业或规模,一律同等看待提供服务,没有差别。对内对外,台半在「人」的培养和沟通上建立稳健的平台,面对生产上的改变,即使自动化设备已趋近成熟,但在设备的监控,还是要有「人」去评估、调整软硬件的设置。
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得不断进步,所以精进自己这块我们是不落人后,在早期也是看了非常多书籍去找到工厂最适合的管理以及生产方法,将这些知识转化成简单的语言,传达给工厂伙伴们,让工厂整体运作能够流畅以及一致。
一开始引进自动化设备的概念很简单,就是人手不足,后来才发现自动化不只是设备的自动化,还要结合软件才能达成真正的自动化,包含生产的自动化、检测的自动化以及系统的自动化,在同样营业额下,引进自动化生产之后所需人数从 1,500 位减少到 500 位,此外除了自动制程以及数据生成,机器还能做基本的分析以及判断,这才是我们要努力的智慧化生产。
AI 的趋势绝对是势不可挡,为了迎接这个浪潮,我们也在厂端成立自动化部门,期待未来达到AI智能化生产,除了生产与检测,整个系统都要自动化,自行开发模块适应自家工厂需求,一个自动化工程师可以取代三位作业员,让机器产生的数据分析结果越来越聪明,最终不会由人为去判断正确性,而是AI提供建议,而人只要决定同意与否即可。
诚信以及弹性,是台半非常好的优势,无论需求规模,只要是台半的客户我们都竭尽所能提供服务,客户有特殊需求需要客制化,我们都能弹性调整协助,提供因客制宜的最高服务。在厂端,应变能力是基本且最需要具备的 DNA,因为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,工厂的生产需要配合客户需求开发,这点我认为台半在面对变化时具备快速应变的能力。
台半四个工厂各扮演不同的角色,成立和更新上的时间也有所不同,但在生产上良率和质量都追求一致的标准,在期望共同进步的目标上,加强厂区间的信息流通,使智能自动化生产更全面,聪明运用台半累积的数据和经验,创造生产上绝佳的竞争力。